二维码.cn/搜一搜.cn/才能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8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复制链接]

414

主题

858

帖子

392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24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1 20:3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龙2号”船下水 ●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发射
●“海马号”与“深海勇士号”联合科考
2018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31日 08版)


  日前,经广泛推荐、专家评议,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等单位评选出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中国海洋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项获奖成果有力推进了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并大大提高了全民海洋意识,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从成果中,可以一窥过去一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新面貌。

上天入地

海洋装备工程挑战技术极限

  2018年9月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下水,标志着我国“雪龙号”科考船在南北极科考中有了“亲兄弟”,中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记者了解到,“雪龙2号”可以双向破冰,具备全球航行能力,是我国第一条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智能符号的极地科考船,将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这一重大海洋科技进展在2018年赢得世界瞩目。

  无独有偶,2018年10月23日,中国第一条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成通车。这一工程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开创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4项世界纪录,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国际隧道知名专家评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

  在九天之上,我国海洋科技同样进展不断。2018年10月29日,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是中国首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全流程的航天与海洋合作最新成果,达到同类载荷领先水平,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018年10月20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这是继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交付列装、C919大型客机首飞之后,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据了解,AG600具备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务的需要。该型飞机的成功首飞,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航空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均具有重要意义。

环球深潜

深海科考再上新台阶

  开发利用深海海底资源对于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是我国深海关键技术突破的“三部曲”。

  2018年6月,我国在南海首次成功完成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500米海试,全面考核了采矿车海底行走和海底作业等39项技术指标,最大作业水深514米。采矿车最大行驶速度为每秒1.31米,单次连续行驶距离2881米,实现了按预定S和☆形路径作业的自主控制。这一成果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深海采矿技术首次由陆地试验走向海洋。

  2018年4月,我国科学家使用自主研发的两台4500米作业级潜水器——“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的“海马冷泉”开展联合科考,创造多项深海作业新纪录,标志着我国深海综合科考能力迈上新台阶。中国海洋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联合科考是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与自主研发技术装备应用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成果,是国家863计划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大型深海技术装备开放共享的成功典范。

  开发深海资源,科考探测是前提。2018年5月18日,“向阳红01”船历时263天,行程38600海里,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个太平洋,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深化认识了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积的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和规律;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并存现象;首次在南极海域的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深入开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

紧盯前沿

海洋基础研究更深入

  科学技术有赖于源头创新。有专家指出,抢占海洋基础理论研究要地,注重海洋科技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才能保证海洋科技发展的持续性。在本次评选的十大进展中,三项基础研究紧盯气候变化、海水酸化等国际研究热点。

  大洋上的洋流变化是否会加剧全球变暖?2018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显尧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学者合作,证明了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对大洋热盐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上。他们的最新观测数据表明,在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北大西洋中的特殊水流变化减缓会减少向深海输送的热量,使得温室效应聚集的热量驻留在海洋表面,加热大气,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调制作用,为提升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大洋是吸收人为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海域,同时也是最易发生海水酸化的海域之一。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薛亮等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南半球热带的大气环流特殊模式对南大洋海水表层的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这一成果于2018年8月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填补了国内对南大洋海洋酸化速率研究的空白,大大提高了学界对南大洋酸化机制的认识,为预测南大洋碳吸收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从地质构造来看,我国南海是新生代以来海底扩张形成的深水盆地。然而,关于南海海盆岩石基底的组成、下部软流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导致海盆打开动力过程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2018年3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团队联合美国、澳大利亚学者,首次对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清晰勾勒出海盆的演化历史。这一科学进展是由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的又一基础研究突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海洋演化的奥秘。

  (本报北京1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杨舒)



2018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1/31/nw.D110000gmrb_20190131_1-0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本本才能·88cn.cn ( 赣ICP备15005731号-1

GMT+8, 2024-12-22 14:06 , Processed in 0.13803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